2015年9月19日,“帝王珍藏,紅中翹楚——耕道堂霽紅珍品專家品鑒會”在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外首工美術館舉行。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專家苑洪琪、國家博物館陶瓷專家侯松園、北京大學新聞發(fā)言人趙為民教授、清華美院陶瓷設計系副主任章星教授等專家學者出席活動。
本次品鑒活動上,耕道堂共展示霽紅茶器系列、霽紅描金系列、霽紅國寶復燒系列等數(shù)十件霽紅珍品。其中一部分是根據(jù)故宮博物院、國家博物館、首都博物館、浙江省博物館等館藏的昔日御用珍品按一比一原物復燒,這是霽紅釉第一次成套系的呈現(xiàn),全面展現(xiàn)了霽紅這一昔日皇家專用釉色的絕代風華。在專家品鑒會上,諸位專家學者對耕道堂此次復燒的價值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。
耕道堂霽紅描金系列珍品
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專家苑洪琪談霽紅
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專家苑洪琪在品鑒會上談到,霽紅最早是皇帝用來禮敬天地日月中的太陽,可以說制作的標準和要求,遠遠高于一般的御用瓷。目前,霽紅的實用器很少,尤其是在茶具、茶器上面。目前只在《雍正十二美人圖》上有呈現(xiàn)。但這個唯一入畫的霽紅釉茶盞(杯),也出現(xiàn)了飛紅的現(xiàn)象。這吻合了兩點:一,霽紅極為難燒,二、霽紅燒出來很容易出現(xiàn)各種問題或瑕疵。苑紅琪表示,今天看到耕道堂復燒的霽紅,十分驚嘆,沒想到在故宮博物院及各大博物館館藏的霽紅珍品外,耕道堂的霽紅能燒到這種地步,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了古人的,幾乎接近完美。
對于耕道堂歷時六年終于復燒成功霽紅釉,苑洪琪認為,耕道堂做霽紅這件事情,可以說是很不容易,霽紅歷史上就難燒困難,尤其是茶器,能進到宮廷里面、能在后妃手里拿著,真是既少又稀,而耕道堂依然不滿足于如此,還在不斷地追求更好更穩(wěn)定的釉色,這應該是一條很艱苦的路,但十分有意義。
國家博物館陶瓷專家侯松園品鑒霽紅
?國家博物館陶瓷專家侯松園對耕道堂的霽紅亦贊賞有加,他認為瓷器中青花、粉彩的存世量遠遠大于單色釉,尤其是霽紅等皇家御用的名貴色釉。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單色釉對于釉色的呈現(xiàn)要求更高,工藝難度更大。就像青花、粉彩、琺瑯彩等,可以通過顏料和筆劃去遮瑕。而霽紅一旦燒出來,心明眼亮,哪里有問題一眼就看出來,最后導致成品率極低。侯松園表示今天看到耕道堂的霽紅,釉色和標準器十分接近,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品相如此完美的霽紅釉呈現(xiàn)在一起,非常震撼。“耕道堂的霽紅珍品,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、審美價值,其作為陶瓷顏色釉的極致代表,更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,非常珍稀”!?
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章星教授
?對于霽紅釉的歷史和工藝,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副主任章星教授告訴大家,中國歷史上陶瓷的紅,分為釉和彩。早在唐代,長沙窯就有醬色的通紅釉,宋代的時候,偶然出現(xiàn)了鈞紅。元朝時期,也燒制出了不穩(wěn)定的釉里紅,但直到明代永樂宣德時期,才出現(xiàn)了我們現(xiàn)在看到的這種寶石紅,或者說是霽紅。霽紅在歷史上有許多的稱呼,像鮮紅、祭紅、積紅、寶石紅……等等。
章星介紹說,清代的時候,霽紅已經(jīng)斷燒一百多年了,這時候雍正的兼職督窯官郎廷極,經(jīng)過長期的試燒,燒出了現(xiàn)在知名的郎紅。但郎紅和霽紅,在釉色、釉質和釉的流動性上,有著極大的不同,所以郎紅叫“脫口垂足郎不流”,而真正的霽紅,深沉、穩(wěn)定的多。霽紅由于采用銅發(fā)色,要在一定的還原氛圍中才能呈現(xiàn)出鮮艷的紅色,所以對溫度極為敏感,燒制極難,在燒的過程中,由于窯火的流動性,窯室內的熱分布不勻,成品率極低,以致現(xiàn)在存世量極少。在以前官窯中最好的窯位,都是留給霽紅,這樣才有可能燒出來。而即便是最好窯位,往往也要很多窯才能燒出一個完美的霽紅,所以景德鎮(zhèn)有句話叫:要想窮、燒霽紅。??而此次耕道堂復燒的霽紅珍品,章星教授表示十分的難得,他認為:目前耕道堂復燒的霽紅,無論是從釉色、釉質還是工藝標準,都已經(jīng)接近甚至部分超越古代的官窯霽紅瓷器,尤其是永宣時期最好的“寶石紅”,此外,耕道堂的霽紅還有著自己獨特的質感和韻味,值得細細把玩和欣賞。
此外,由于霽紅的歷史實物較少,并且名稱繁多叫法復雜,章星教授提醒大家,關于霽紅,有很多名稱和說法,令人迷惑。尤其是在清代康熙、雍正兩朝仿制霽紅的高峰時期,出現(xiàn)了諸如豇豆紅、美人醉、飛紅等各種類似的紅釉,其實,包括郎紅在內,大部分清代的紅釉,都是在霽紅燒制的過程中,由于釉料配方或者燒制的問題,導致與明代的霽紅釉有差別,而另外單獨起的名字。
北京大學新聞發(fā)言人趙為民教授深談耕道堂復燒霽紅的價值和意義
?原北京大學新聞發(fā)言人趙為民教授,則對耕道堂復燒霽紅的意義深表肯定,今天很多人都在談文化、談傳承、談弘揚,但很多人都在對古代的文化、藝術野蠻地復制,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很辛苦的勞動和創(chuàng)造,而耕道堂,恰恰具有這種奇缺的精神,正是因為霽紅釉難燒,耕道堂反而迎難而上,這十分可貴,這也是真正在傳承并創(chuàng)造文化和藝術,從文化意義上來講,這是一種非常大的價值。耕道堂的霽紅,目前已經(jīng)能夠復燒出接近古代皇家御用霽紅的標準,但目前來看成品率依然很低,穩(wěn)定性也有待攻克,這是擺在耕道堂面前的一個難題,其實也是所有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工藝傳承和發(fā)展面臨的難題。??
此外,趙為民還對耕道堂霽紅作品的定位,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他認為,霽紅以前作為宮廷御用的高貴器物,作為一個成品率極低、燒制極難的高端藝術,應該走一條精致化的道路,不斷追求完美,朝著藝術的方向去追求。耕道堂霽紅的標準,可以說是以官窯的標準去看待,以后應該繼續(xù)加強,當成真正的官窯去堅持,并要肩負起責任,讓更多的人看到、鑒賞到、用到這些好的霽紅,而不要讓有瑕疵的甚至是不對的東西流向社會、流向市場。
霽紅作為中國陶瓷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,代表了顏色釉的極致,而紅色作為中國最吉祥、最喜慶的顏色,更有著不同尋常的文化意義。此次耕道堂復燒霽紅歷時近六年,一路走來十分艱難,但一路也得到了文化藝術界的各位領導和專家各種支持和幫助。這次霽紅的復燒成功,不僅代表著一種釉色的恢復與再現(xiàn),更多的是希望以霽紅為契機,將當代中國的陶瓷文化與藝術重新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,堅持物以致用,物心不二的品牌理念,為大家全面呈現(xiàn)中國高端手工器物的工藝之美。